耕作历史和种植制度对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20
作者
张俊华 [1 ,2 ]
李国栋 [1 ,2 ]
南忠仁 [3 ]
肖洪浪 [4 ]
赵丽萍 [5 ]
机构
[1]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3]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5] 广东商学院
关键词
耕作历史; 种植制度; 土壤有机碳; 黑河绿洲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耕作历史和种植方式是影响黑河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耕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惰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AOC、NOC的增幅存在差异,AOC因性质活泼,对农业活动等措施引起的变化较NOC有较快响应,因此,在耕作的初期(0~5 a),AOC的增幅高于NOC,而20 a的耕地NOC增幅大于AOC,之后达到AOC与NOC的增幅接近(>100 a)的动态发展趋势,表明总有机碳含量积累的过程是AOC与NOC增幅逐渐接近、NOC积累增速的过程。>100 a的耕地,因种植方式不同,剖面上TOC、AOC、NOC含量呈现出:油菜地>普通玉米地>制种玉米地>小麦地。分析发现,绿洲区近年来大面积种植制种玉米引起TOC、AOC、NOC发生改变,增加秸秆或牲畜粪便的归还量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96 / 20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许信旺.南京农业大学.2008, 08
[2]  
Quant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ropland: A model approach.[J].ZhangCai Qin;Yao Huang.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 7
[3]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A mini-review.[J].Yao Huang;WenJuan Sun;Wen Zhang;YongQiang Yu.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0, 7
[4]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J].
McCarl, Bruce A. ;
Metting, F. Blaine ;
Rice, Charles .
CLIMATIC CHANGE, 2007, 80 (1-2) :1-3
[5]  
荒漠绿洲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M].王周琼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6]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与设备.[M].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学会科技交流中心编;.农业出版社.1996,
[7]  
土壤地理实验实习.[M].霍亚贞;李天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徐万里 ;
唐光木 ;
盛建东 ;
梁智 ;
周勃 ;
朱敏 .
生态学报, 2010, 30 (07) :1773-1779
[9]   黑河中游临泽绿洲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 [J].
刘文杰 ;
苏永中 ;
杨荣 ;
范桂萍 ;
杨秋 .
干旱区地理, 2010, 33 (02) :170-176
[10]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 [J].
苏永中 ;
刘文杰 ;
杨荣 ;
范桂萍 .
生态学报, 2009, 29 (12) :6385-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