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沙量岛屿海域冲刷槽的成因及其建港意义——以杭州湾湾口北部洋山海域为例

被引:22
作者
徐元
机构
[1] 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上海
关键词
淤泥质海岸; 基岩; 水流; 岛屿桥墩效应; 岛屿(间)峡道效应; 港口平面布置;
D O I
10.16483/j.issn.1005-9865.2001.01.015
中图分类号
P737 [海洋地貌学]; U652 [港口勘测与设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 1999年 1~ 2月实测水文泥沙资料 ,1996年 10月底质调查资料以及 1998年水下地形测图 ,对洋山海区岛屿间水流、泥沙及水下地貌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表明 ,洋山海域属淤泥质海岸带的中等潮差近岸水域 ,缘于基岩为主体的岛屿与大流速的水流间的相互作用 ,其基本特征为大流速、多通道、高含沙量以及浅滩 (岛屿 )与深槽间布的水下地形 ,从潮量对比看 ,其主要潮汐通道南北岛链间通道为涨、落潮流共同作用且以落潮流为主的通道 ,小洋山 -镬盖塘通道为涨潮流通道 ,镬盖塘 -大岩礁通道为落潮流通道。基于以上认识 ,港口整体布局类型可分为人工岛型和单通道型 ,而布置起步工程时 ,应注意其附近小洋山 -镬盖塘通道以涨潮流为主的特性 ,为减少对原始流场影响 ,以布置在小洋山岛西南侧为佳。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长江三角洲南部古沙堤(冈身)的沉积特征、成因及年代 [J].
刘苍字 ;
吴立成 ;
曹敏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5, (01) :55-66
[2]   峡道地区的水流特征及其对大型船舶的作用 [J].
周起舞 .
东海海洋, 1984, (01) :1-8
[3]   长江入海泥沙的扩散 [J].
蔡爱智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2, (01) :78-88
[4]   我国东部第四纪海侵地层的初步研究 [J].
汪品先 ;
闵秋宝 ;
卞云华 ;
成鑫荣 .
地质学报, 1981, (01) :1-13
[5]   两千年来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 [J].
陈吉余 ;
恽才兴 ;
徐海根 ;
董永发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79, (01) :103-111
[6]   论重力理论兼论悬移质运动过程 [J].
张瑞瑾 .
水利学报, 1963, (03) :11-23
[7]   长江三角洲的地貌发育 [J].
陈吉余 ;
虞志英 ;
恽才兴 .
地理学报, 1959, (03) :201-220
[8]  
海岸河口区动力、地貌、沉积过程论文集[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岸河口学会编辑,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