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地震前兆低频波的实验研究

被引:18
作者
唐林波
李世愚
苏昉
孙为
和雪松
刘建新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石油大学(北京)数理系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次声波; 震源物理; 微破裂集结; 低频辐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 [地震观测预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声波透射实验表明 ,对于板状材料 ,声音的一部分能量可以透射到空气中。另一部分能量在板中产生简正波 ,使板产生较大的振幅 ,在空气中产生能被话筒接收到的声音信号 ,而信号的简正频率与板的尺寸有关。另外 ,破裂过程中的声发射实验证实 :随着微破裂的集结和裂纹的扩展 ,所辐射波的频谱会逐渐向低频移动 ,而且当频率很低时 ,可以透射出岩石 ,被话筒接收到。根据尺度相似性原理 ,推广到野外 ,强地震前破裂集结可能会辐射出超低频波 ,这种超低频波不能被常规的地震仪记录到 ,但可以被超低频传感器或次声接收器记录到。在地震前 ,产生前兆的源非常复杂 ,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并非脆性破裂 ,而是塑性蠕滑或者有流体的参与。而后两种情况产生的波的周期会更长 ,而且缺乏脆性破裂所固有的高频成分 ,这可能就是多数地震前缺乏前震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J].
唐林波 ;
李世愚 ;
苏昉 ;
孙为 ;
刘建新 ;
和雪松 .
国际地震动态, 2002, (04) :1-6
[2]   2000年7~9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J].
苏昉 ;
田维 .
地震研究, 2002, (01) :11-19
[3]   2001年2~4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J].
苏昉 ;
田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1, (04) :61-70+34
[4]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J].
吴忠良 .
国际地震动态, 2001, (09) :1-5
[5]   强地震临震预报的——前兆次声测量研究 [J].
苏昉 ;
苏骁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106-112+1
[6]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J].
刘万琴 ;
李世愚 ;
郑治真 ;
赵明 ;
沈萍 .
地震学报, 1999, (01) :58-65
[7]   近几年日本强地震的临震前兆信息 [J].
李均之,夏雅琴,陈维升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5, (04) :1-12
[8]   岩石强度降低的微观机理 [J].
姚孝新 ;
赖德伦 ;
张来凤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8, (05) :533-540
[9]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J].
冯德益 ;
潘琴龙 ;
郑斯华 ;
薛峰 ;
闵祥仪 .
地震学报, 1984, (01) :41-57
[10]   地震孕育过程的流变模式 [J].
尹祥础 ;
郑天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10) :9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