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人格研究:回顾与反思

被引:2
作者
赵文进
机构
[1]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 应付方式; 主观幸福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人格研究的梳理,发现迄今的研究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1)从年龄阶段上看,有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年人;(2)从职业分布上看,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运动员;(3)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情绪特征、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依赖性、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自尊水平、自信心、创造性水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人口学分布特征等具体变量与双性化人格两两之间的关系;(4)双性化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和城乡对比。总的看来,已有的研究大都证明了双性化人格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有利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还没有研究证明双性化人格对个体、对社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未来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研究力度,扩大研究规模;(2)寻求研究方法上的突破;(3)加强跨文化研究;(4)探究双性化和应付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关于中老年教师性度取向的调查研究 [J].
关树文 ;
杨青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2) :75-79
[12]   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 [J].
关树文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2) :37-42
[13]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 [J].
方俊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3) :165-167+177
[14]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董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  
妇女心理学.[M].[美]海登;[美]罗森伯格 著;范志强;周晓虹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6]   Emerging adulthood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amples: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J].
Shifren, K ;
Furnham, A ;
Bauserman, RL .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2003, 10 (02) :75-88
[17]   Gender role typing and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J].
Forbes, GB ;
Adams-Curtis, LE .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0, 140 (02) :258-260
[18]   Androgyny and successful adapt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among Japanese adults [J].
Shimonaka, Y ;
Nakazato, K ;
Kawaai, C ;
Sato, S .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997, 158 (04) :38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