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成因探讨

被引:27
作者
庞雄奇
李素梅
黎茂稳
金之钧
机构
[1] 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加拿大联邦地质调查局卡尔加利分部
关键词
未熟—低熟油; 油源对比; 成因机理; 八面河油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1.04.019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先进的多馏分绝对定量、非烃技术 ,配合有机地球化学常规分析 ,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分子地球化学角度对东营凹陷八面河“未熟—低熟油”成因进行了剖析。成熟度、单体烃绝对定量、多馏分与多参数综合对比揭示 ,以往研究确认的埋藏较浅的有机质富集层段—沙四段未熟—低熟页岩段并非该区“未熟—低熟油”的主力烃源岩 ,该区原油主要来自已进入生油门窗的成熟烃源岩 ,未熟—低熟烃源岩供应的油气量非常有限。八面河“未熟—低熟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未熟—低熟油 ,该区原油成因机理仍然遵循干酪根晚期降解成烃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586 / 59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济阳坳陷低熟油形成机理研究 [J].
张林晔 ;
陈致林 ;
张春荣 ;
张方吼 ;
洪志华 ;
卓勤功 .
勘探家, 2000, (03) :36-40+6
[2]   未熟油与成熟油的混源实验、混源理论图版及其应用 [J].
王文军 ;
宋宁 ;
姜乃煌 ;
宋孚庆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4) :34-37+6
[3]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 [J].
陈安定 .
地质论评, 1998, (05) :470-477
[4]   济阳坳陷低熟原油特征及成因 [J].
洪志华 ;
陈致林 ;
张春荣 .
沉积学报, 1997, (02)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