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历史学的理路及其中国进路

被引:11
作者
吴世文 [1 ,2 ,3 ]
机构
[1]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2]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3]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互联网历史学; 网民; 网络传记; 网络档案; 媒介考古学;
D O I
10.16057/j.cnki.31-1171/g2.2020.06.00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互联网是媒介、传播、文化与技术动态变化的"中心",其历史不仅关乎自身,而且映射着特定社会的历史,因此,互联网历史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近年来,互联网历史学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学术共同体正在形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推动互联网历史学转向多元的、全球性的研究,涌现了丰富的研究主题。互联网历史研究离不开网络档案,但网络档案的收集、保存、检索与研究面临着技术、规则与政治等维度的挑战。当前,研究机构、学者与拥有网络档案的组织或个体开展合作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我国的互联网历史学研究发展缓慢,可借鉴媒介考古学、媒介物质性等国际前沿研究,并吸收我国传统史学与媒介历史研究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以及鼓励公众参与书写与积极开展比较研究,以期推动我国互联网历史学的发展,并为全球互联网历史学做出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视角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6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中国网民“群像”及其变迁——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互联网历史 [J].
吴世文 ;
章姚莉 .
新闻记者, 2019, (10) :20-30
[2]   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媒介记忆与多元想象——基于媒介十年“节点记忆”的考察 [J].
吴世文 ;
何屹然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 26 (09) :75-93+127
[3]   “我是网民”:网络自传、生命故事与互联网历史 [J].
吴世文 ;
杨国斌 .
国际新闻界, 2019, 41 (09) :35-59
[4]   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 [J].
王旭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07) :159-185+208
[5]  
大数据: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J]. 梁仁志.南京社会科学. 2019(06)
[6]   中国互联网25年 [J].
方兴东 ;
陈帅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 (04) :1-10
[7]   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 [J].
刘少杰 .
江苏社会科学, 2018, (06) :19-26+273
[8]   互联网历史学的前沿问题、理论面向与研究路径——宾夕法尼亚大学杨国斌教授访谈 [J].
吴世文 .
国际新闻界, 2018, 40 (08) :59-75
[9]   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 [J].
吴世文 ;
杨国斌 .
国际新闻界, 2018, 40 (04) :6-31
[10]   量化史学: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 [J].
张晓玲 .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 (05)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