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消逝的网站:互联网记忆、媒介传记与网站历史

被引:35
作者
吴世文 [1 ,2 ]
杨国斌
机构
[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消逝的网站; 互联网历史; 媒介传记; 集体记忆; 媒介记忆; 自传式记忆;
D O I
10.13495/j.cnki.cjjc.2018.04.001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消逝的网站及其记忆是媒介研究和互联网历史研究尚未开掘的话题,为理解互联网社会史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次关注该话题,通过分析250余篇/节网友回忆277个消逝的网站的文章,探讨网友记忆什么网站,为何记忆,以何种方式记忆等问题。研究发现,消逝的网站在网友记忆中是有生命的,而不仅仅是媒体或技术平台。网友在记忆中为消逝的网站立传,也以自传式记忆的方式回忆网络生活、友谊与青春。网友在回忆中追忆变迁的时代,怀念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并表达对当下互联网发展的批判与期待。这些发现说明,在中国关于互联网的技术想象,并非是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个体实践经验之上的、对现实有批判、对未来有希望的乌托邦现实主义。
引用
收藏
页码:6 / 31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中国互联网的深度研究[J]. 杨国斌.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7(01)
[2]   逝后的性别差异:一个“资本”视角——《人民日报》讣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J].
黄顺铭 ;
刘娜 .
国际新闻界, 2016, 38 (07) :114-137
[3]   “点燃理想的日子”——新闻界怀旧中的“黄金时代”神话 [J].
李红涛 .
国际新闻界, 2016, 38 (05) :6-30
[4]   媒体记忆中的边界区分,职业怀旧与文化权威——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逝世的纪念话语为例 [J].
陈楚洁 .
国际新闻界, 2015, 37 (12) :26-45
[5]   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 [J].
黄顺铭 ;
李红涛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22 (01) :5-23+126
[8]   作为社会史与新闻史双重叙事者的阐释社群——中国新闻界对孙志刚事件的集体记忆研究 [J].
张志安 ;
甘晨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01) :55-77+127
[9]   “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以上海市大学生群体为例的经验研究 [J].
周葆华 ;
陈振华 .
新闻界, 2013, (14) :55-61
[10]  
有关《后窗看电影》《香港制造》《电影夜航船》 混在论坛的日子[J]. 张晓琦.电影世界.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