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PET/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14
作者
谭志斌 [1 ]
赵明 [2 ]
吴沛宏 [2 ]
张福君 [2 ]
顾仰葵 [2 ]
张亮 [2 ]
黄金华 [2 ]
范卫君 [2 ]
机构
[1] 东莞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2]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医学影像与介入中心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动脉导管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7 [肝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作用;分析碘油沉积状态和肿瘤残留灶的关系;探讨18F-FDG PET/CT的应用范围及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2例结节型或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最大径8.1 cm),在动脉栓塞化疗(TACE)或动脉栓塞化疗序贯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检查结果阳性者,分析残留灶和沉积碘油的关系,并在PET-CT指导下对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检查结果阴性者,用影像学和血清AFP随访6个月,以判断是否为真阴性。结果全组有21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病灶内有碘油沉积。其中3例TACE后的病灶在有无碘油沉积的部位均可见残留灶。18例TACE序贯RFA治疗的病例中有11例存在残留灶,其中9例位于碘油沉积区和非碘油沉积区;2例残留灶仅存在于非碘油沉积区;另外7例PET/CT显示阴性,但其中1例经随访证实为假阴性。按照PET/CT所示的残留灶作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又有5例存在残留灶的患者达到了局部根治。结论18F-FDG PET/CT对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残留病灶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介入治疗后的病灶,无论是碘油沉积区还是非碘油沉积区都可能有残留病灶存在。18F-FDG PET/CT可以用于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并能对进一步的介入治疗起到靶向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88 / 59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汤钊猷临床肝癌学.[M].汤钊猷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   18F-FDGPET显像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J].
商健彪 ;
李彦豪 ;
刘方颖 ;
王全师 ;
曾庆乐 ;
郭晓君 ;
陈勇 ;
吴湖炳 .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4, (06) :5-7
[3]   PET显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J].
魏昊 ;
吴华 .
放射学实践, 2004, (12) :917-919
[4]   18F-FDGPET显像监测肝癌TACE治疗疗效 [J].
孔令山 ;
尤天庚 ;
潘文舟 ;
张致峰 ;
尚玉琨 ;
谢明萱 ;
王少雁 ;
崔斌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05) :335-337
[5]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后肝癌二步切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J].
史宪杰 ;
李开宗 ;
高志清 ;
付由池 ;
窦科峰 ;
陈勇 ;
赵青川 ;
管文贤 ;
贺洪德 ;
韩国宏 ;
马福成 ;
晏培松 .
中国肿瘤临床, 2000, (03)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