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之理论与实践刍议

被引:20
作者
莫盛凯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 国家形象; 国家利益; 新公共外交;
D O I
10.13569/j.cnki.far.2013.04.003
中图分类号
D8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30207 ;
摘要
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误解与幻想。作为一种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是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公共外交的发展正在从强调"公众"走向强调"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阶段。作为公共外交理论硬核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实践中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当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国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动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共外交过于偏重文化途径,但造成当前中国公共外交被动的原因主要还是战略性和价值观层面的。随着中国的社会性成长,新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45 / 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专访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赛博 [J].
陆佳怡 .
对外传播, 2013, (02) :44-45
[2]   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J].
郑华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 (04) :143-153+160
[3]   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 [J].
曲星 .
国际问题研究, 2010, (06) :4-9+70
[4]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J].
李志永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9, 26 (02) :57-66
[5]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 [J].
肖佳灵 .
国际观察 , 2008, (02) :1-15
[6]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J].
邵培仁 ;
李梁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 :99-106
[7]  
赢取中国心[M]. 新华出版社 , 庞中英, 2013
[8]  
跨国对话[M]. 新世界出版社 , 赵启正, 2012
[9]  
政治学核心概念[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英) 海伍德, 2008
[10]  
外交辞典[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 贝里奇等,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