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花岗岩区典型崩岗侵蚀产沙来源分析

被引:32
作者
林金石 [1 ]
黄炎和 [1 ]
张旭斌 [1 ]
葛宏力 [1 ]
林敬兰 [2 ]
蒋芳市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
[2]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关键词
花岗岩; 崩岗; 指纹因子; 组合指纹法;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3.003
中图分类号
P642.2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研究分析了典型崩岗泥沙源地的31种土壤理化性质,利用Kruska-Wall无参检验结合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指纹因子体系,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得出侵蚀泥沙来源。结果表明:该典型崩岗筛选出的8种指纹因子累积正确判别率达到96.87%,可以组成指纹因子体系。多元混合模型结果表明崩积堆泥沙样品超过60%来源于红土层,但在冲积扇中的沉积泥沙仅有10%左右来源于红土层,其余90%的泥沙都来源于砂土层和碎屑层。这表明红土层有较强抗侵蚀能力,崩塌后会残留在崩积堆上。但由于红土层细颗粒含量较多,在二次侵蚀作用下红土层泥沙大都被径流带出崩岗。组合指纹法在崩岗中的成功应用,为高效、定量研究崩岗侵蚀泥沙来源提供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水土保持.[M].唐克丽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
[2]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   黄土高原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复合指纹识别法分析 [J].
杨明义 ;
徐龙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02) :30-34
[4]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 [J].
梁音 ;
宁堆虎 ;
潘贤章 ;
李德成 ;
张斌 .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1) :31-34
[5]   粤东崩岗侵蚀作用下土壤中Ti-Zr的重分布 [J].
杨少芹 ;
胡耀国 ;
李定强 ;
涂湘林 ;
王艳忠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02) :126-132
[6]   崩岗及其治理措施的系统分析 [J].
王学强 ;
蔡强国 .
中国水土保持, 2007, (07) :29-31+60
[7]   华南花岗岩风化壳岩土特性与崩岗侵蚀关系 [J].
吴志峰 ;
王继增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0, (02) :31-35
[8]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的分布及其环境背景分析 [J].
牛德奎 ;
郭晓敏 ;
左长清 ;
李相玺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2) :204-208
[9]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崩岗侵蚀的剖析 [J].
史德明 .
水土保持通报, 1984, (03) :32-37
[10]  
Selecting fingerprint properties for discriminating potential suspended sediment sources in river basins.[J].A.L Collins;D.E Walling.Journal of Hydrology.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