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证据收集看审前羁押——基于A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11
作者
熊谋林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审前羁押; 诉讼效率; 无罪推定; 审前释放; 司法改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新近的错罪和超期羁押,引发了学界对审前羁押功能的反思。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外审前羁押理论和立法比较的成果丰厚,但对司法现状掌握不多。以A市1205份刑事判决书及3063份证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审前羁押率高、羁押期限较长,不必要羁押普遍存在,应当大力推行审前释放。理由为:第一,在嫌疑人到案初期公安机关已查实证明犯罪的主要证据,以押代罚不合理;第二,公诉和审判阶段以程序性证据收集为主,保障诉讼观念须反思;第三,各阶段羁押期限普遍延长且证据收集存在后尾,诉讼效率低下。研究表明,我国的审前羁押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取保候审后逃跑、犯新罪等妨碍诉讼案例不常见。鉴于审前释放风险较小,践行无罪推定可缓解立法与司法、精确定罪与预防错案的双重困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全球刑事无罪错案的实证研究(1900-2012) [J].
熊谋林 ;
廉怡然 ;
杨文强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4, 20 (02) :31-57
[3]   逮捕必要性与羁押必要性之差异 [J].
孙吉祥 .
人民检察, 2013, (17) :79-80
[4]   逮捕的中国问题与制度应对——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的修改为中心 [J].
陈永生 .
政法论坛, 2013, 31 (04) :17-35
[5]   论羁押理由与羁押事实 [J].
林志毅 .
政法论坛, 2013, 31 (02) :36-43
[6]   论被告人口供规则 [J].
陈瑞华 .
法学杂志, 2012, 33 (06) :46-55
[7]   逮捕审查制度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J].
刘计划 .
法学研究, 2012, 34 (02) :122-142
[8]   进步抑或倒退: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述评 [J].
左卫民 .
清华法学, 2012, 6 (01) :95-106
[9]   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环节的羁押适合性因素探析 [J].
史宝伦 ;
徐光岩 .
中国检察官, 2011, (01) :67-68
[10]   论羁押制度的内核 [J].
石经海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02)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