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

被引:38
作者
李琳
刘莹
机构
[1]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驱动机制; 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产业分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参与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并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同度的评价研究 [J].
彭耿 ;
刘芳 .
经济地理, 2014, 34 (10) :39-45
[2]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 [J].
李琳 ;
刘莹 .
地理研究, 2014, 33 (09) :1603-1616
[3]   基于DEA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比较 [J].
李琳 ;
吴珊 .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 (01) :65-68+91
[4]   文化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J].
游俊 ;
张琰飞 .
经济地理, 2013, 33 (11) :35-39+69
[5]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 [J].
刘英基 .
理论月刊, 2012, (03) :126-129
[6]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J].
刘海明 ;
杨健 ;
王灿雄 ;
林强 .
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7) :86-89
[7]  
政绩考核方式与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个基于政治晋升模型的思考[J]. 丁建军,冷志明,杨宗锦.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9(02)
[8]   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陵山区为例 [J].
尹少华 ;
冷志明 .
经济地理, 2008, (02) :242-246
[9]  
湘鄂渝黔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冷志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05)
[10]   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J].
冷志明 .
开发研究, 2005, (04)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