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春夏季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与我国东部夏季旱涝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梁平德 [1 ]
刘爱霞 [1 ]
段丽瑶 [2 ]
周鸣盛 [1 ]
周梁丹 [3 ]
机构
[1]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 天津市气候中心
[3] 天津科技服务中心
关键词
月平均高度场的持续性; 月际相关; 气候进程; 中国夏季旱涝; 短期气候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616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北半球(20°N以北)1958~2002年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各格点的点对点月际相关系数的分析,探讨了环流的持续性。结果表明,亚洲中部上空存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唯一的显著的高度场持续区,它的中心区位于(30°N50°N,70°E110°E),这里正是广袤的青藏高原北坡、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地区,一年中各月的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末春初的2月对3月和3月对4月基本上没有持续性可言;4~5月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性,相关系数突然增长到0.6;5月对6月的持续性继续增加,相关系数达到0.8。夏季至初秋(6~9月)各个月际稳定地保持着0.8的高相关系数。秋、冬各月持续性逐渐减弱,直至春季降到了最低。将1958~2002年中5~9月的月平均高度距平正、负持续最明显的两个7年的逐月环流和季环流作对比分析,得知在正持续年夏季东亚中纬度大气环流呈"西高东低"型;而负持续年的夏季则是"东高西低"型。它们都具有气候意义的稳定性。相应的,在明显正持续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呈"北少南多";而在明显负持续年则是"北多南少"。在这45年间,夏季亚洲中纬度500 hPa的月高度距平由负持续转为正持续,与中国东部降水由"北多南少"转为"南多北少"是对应的。分区逐日识别500 hPa天气系统的结果表明,正持续年亚洲中纬地区盛行高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低槽和辐合流型;负持续年则盛行低槽,长江中下游多副高控制和西南流型。揭示了中国夏季发生区域旱涝灾害的两种不同的气候进程和盛行天气过程。这样在5、6月份即可预测东亚夏季或盛夏环流形势与中国的降水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174 / 118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华北盛夏旱涝的环流型特征及其在初夏的预兆 [J].
梁平德 ;
段丽瑶 ;
周鸣盛 ;
周梁丹 .
气象学报, 2006, (03) :385-391
[2]   夏季NCEP资料质量和20世纪70年代东亚热低压的突变 [J].
方之芳 ;
张丽 .
高原气象 , 2006, (02) :179-189
[3]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J].
李新周 ;
马柱国 ;
刘晓东 .
大气科学, 2006, (02) :277-284
[4]   1991年江淮梅雨与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 [J].
毛江玉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5, (05) :762-770
[5]   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J].
顾薇 ;
李崇银 ;
杨辉 .
气象学报, 2005, (05) :728-739
[6]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 [J].
钱婷婷 ;
王迎春 ;
郑祉芳 ;
郑永光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2) :167-173
[7]   天津盛夏降水趋势与初夏华北高压的统计分析 [J].
周鸣盛 ;
段丽瑶 ;
周梁丹 .
气象科技, 2004, (06) :482-484
[8]   东亚地区夏季阻塞过程的研究进展 [J].
张存杰 ;
宋连春 ;
李耀辉 .
气象学报, 2004, (01) :119-127
[9]   北半球夏季环流持续性异常及其发展特征 [J].
李金龙 ;
李志锦 ;
纪立人 .
大气科学, 1998, (01) :58-69
[10]  
黄荣辉等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