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围绕国有企业的补贴提供者身份之争:以WTO相关案例为重点

被引:28
作者
陈卫东
机构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反补贴; 国有企业; 公共机构; 政府控制说; 政府权力说; 有意义的控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96.1 [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9 ; 030206 ; 030609 ;
摘要
在WTO争端解决案例中,中美围绕如何界定作为补贴提供者的"公共机构"展开法律论战。美国国内实践和中国诉美国"双反措施案"专家组倾向于"政府控制说",而"双反措施案"上诉机构采用"政府权力说",但所提出的"有意义的控制"要素仍引发新的争议。在"碳钢案"和中国诉美国"反补贴税案"上诉机构强调了"有意义的控制"仅是"政府权力"的一个证据,而非政府权力本身,并提出了更严格的证明标准。这为中方挑战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国有企业公共机构身份的新标准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给美国反补贴调查机构留下了空间。中方要认真研究美国可能形成的新做法,预判其与WTO规则和上诉机构意见的一致性,并积极考虑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持续挑战这些新做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国有企业区分理论与区分立法研究 [J].
宁金成 .
当代法学, 2015, 29 (01) :110-120
[2]   中美双反措施案中“公共机构”的认定及评析 [J].
张目强 .
山东社会科学, 2013, (07) :128-133
[3]  
国有企业“公共机构”身份问题简议[N]. 陈卫东,马琳.国际商报. 2015 (A07)
[4]  
United States-Countervailing Duty Measures on Certain Products from China,Recourse to Article 21.5 of the DSU by China,Reques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nel .2 WT/DS43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