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讯问方法研究

被引:18
作者
毕惜茜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关键词
侦查讯问方法; 评析; 前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8 [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4 ; 030609 ; 0838 ;
摘要
讯问是一种带有对抗性的活动,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需要借助讯问策略方法。我国传统的讯问方法其基本的模式是以施加压力为主要方法,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模式大多是情境性因素的作用,并不是态度改变的结果,因此,其风险就是当压力减小或诱因消失时,犯罪嫌疑人有可能翻供。由于案件证据情况、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和个人特征的不同,传统的讯问方法在当前法制背景和要求下显现出其技术性缺陷,侦查中讯问方法的改变已成为当务之急,探讨符合法制要求,适合中国语境的讯问方法迫在眉睫。笔者以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为视角探讨了态度改变理论的讯问方法,并分析了微表情分析技术、深层语音情感评测技术、眼动模式辨认技术等行为科学技术在讯问中的理论价值及应用前景。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5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论讯问中的心理强迫 [J].
赵桂芬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 (02) :59-65
[2]   论被告人口供规则 [J].
陈瑞华 .
法学杂志, 2012, 33 (06) :46-55
[3]   也谈审讯中的“软审讯法” [J].
毕惜茜 .
中国检察官, 2011, (03) :9-11
[4]   审讯方法及其心理学原理 [J].
马皑 ;
宗会生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 (01) :48-58
[5]   心理强制时代的侦查讯问规制 [J].
吴纪奎 .
环球法律评论, 2009, 31 (03) :97-106
[6]  
侦查讯问学.[M].毕惜茜; 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7]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美) 津巴多; (美) 利佩;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8]  
社会心理学.[M].(美)ElliotAronson;(美)TimothyD.Wilson;(美)RobinM.Akert著;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9]  
司法心理学.[M].(美)LawrenceS.Wrightsman著;吴宗宪;林遐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0]  
西方心理学史.[M].车文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