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讯问中的心理强迫

被引:19
作者
赵桂芬
机构
[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关键词
犯罪嫌疑人; 供述; 任意性; 心理强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8 [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4 ; 030609 ; 0838 ;
摘要
刑事诉讼法关于不强迫自证其罪及讯问方法的禁止性规定,实质是为了保障供述的任意性。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有任意供述的相对自由,也即意志的相对自由是必须保障的。心理强迫的方法,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认知加工方式及形成决策需要的信息进行干扰或影响,迫使犯罪嫌疑人仅能形成具有唯一性的且是侦查人员所期待的供述决策。欺骗、引诱等心理强迫的方法,在讯问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犯罪嫌疑人意志的选择性,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形成有关案件证据、法律处置等内容的一种确定性的认识,在这种确定性认识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在作出是否供述的认知决策时,难以作出依据自己的选择性判断的供述决策,导致供述意志具有非任意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论被告人口供规则 [J].
陈瑞华 .
法学杂志, 2012, 33 (06) :46-55
[3]   以欺骗方式获取自白证据之证据能力问题研究 [J].
刘国庆 .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4) :99-102
[4]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基于心理学视角 [J].
况志华 .
心理学探新, 2008, (03) :4-8
[5]   欺骗性讯问容许性研究 [J].
吴纪奎 .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1) :28-35
[6]   论“威胁、引诱、欺骗”在侦查讯问中的存在理性与适度运用 [J].
胡绍宝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7, (04) :62-64
[7]   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 [J].
汪建成 ;
孙远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2) :73-81
[8]   论“自由”与“意志自由”——关于“理性”与“意志自由”问题 [J].
王一多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8) :25-28
[9]   英国对沉默权制度的改革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J].
龙宗智 .
法学, 2000, (02) :27-32
[10]  
沉默的自由[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易延友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