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20
作者
刘振生 [1 ]
李新庆 [2 ]
王小明 [3 ]
李志刚 [4 ]
胡天华 [4 ]
翟昊 [4 ]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2]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3]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4]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782 / 27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发情交配期贺兰山岩羊的集群特征 [J].
李新庆 ;
刘振生 ;
王小明 ;
崔多英 ;
李志刚 ;
胡天华 .
兽类学报, 2007, (01) :39-44
[2]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J].
连新明 ;
苏建平 ;
张同作 ;
曹伊凡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41-1346
[3]   贺兰山保护区冬季岩羊集群特征的初步分析 [J].
曹丽荣 ;
刘振生 ;
王小明 ;
胡天华 ;
翟昊 ;
侯建海 .
兽类学报, 2005, (02) :200-204
[4]   春冬两季贺兰山岩羊集群特征的比较 [J].
曹丽荣 ;
刘振生 ;
王小明 ;
胡天华 ;
李涛 ;
翟昊 ;
侯建海 .
动物学杂志, 2005, (02) :28-33
[5]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J].
连新明 ;
苏建平 ;
张同作 ;
曹伊凡 .
生物多样性, 2004, (05) :488-493
[6]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J].
鲁庆彬 ;
王小明 .
兽类学报, 2004, (03) :193-199
[7]   贺兰山岩羊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J].
余玉群 ;
郭松涛 ;
白庆生 ;
李志刚 ;
胡天华 ;
吕海军 .
兽类学报, 2004, (03) :200-204
[8]   贺兰山岩羊的生命表和春夏季节社群结构的研究 [J].
梁云媚 ;
王小明 .
兽类学报, 2000, (04) :258-262
[9]   贺兰山偶蹄类动物资源及保护现状研究 [J].
王小明 ;
李明 ;
唐绍祥 ;
刘志霄 ;
李元广 ;
盛和林 .
动物学杂志, 1999, (05) :26-29
[10]   贺兰山岩羊种群生态及保护 [J].
王小明 ;
刘志霄 ;
徐宏发 ;
李明 ;
李元广 .
生物多样性, 1998, (0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