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59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苏尚国
刘翠
陈亦寒
李芳凝
赵兴国
机构
[1]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2]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和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3]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 北京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岩浆-构造事件序列; 构造叠加; 收缩构造; 北西向;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5.02.001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张长厚 ;
吴淦国 ;
徐德斌 ;
王根厚 ;
孙卫华 .
地质通报, 2004, (Z2) :864-875
[2]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J].
邓晋福 ;
苏尚国 ;
赵海玲 ;
莫宣学 ;
肖庆辉 ;
周肃 ;
刘翠 ;
赵国春 .
地学前缘, 2003, (03) :41-50
[3]   北京南口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的组成及其特征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魏春景 ;
韩庆军 .
地质学报, 2001, (02) :205-212
[4]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J].
郑亚东 ;
G.A.Davis ;
王琮 ;
B.J.Darby ;
张长厚 .
地质学报, 2000, (04) :289-302
[5]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J].
赵越 .
地质论评, 1990, (01) :1-13
[6]   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J].
郑炳华 ;
虢顺民 ;
徐好民 .
地震地质, 1981, (02) :31-40
[7]  
NW-trendingtectonicsintheeasternChina..LiZuwu;.SeismologicalPress.1992,
[8]  
北京地质百年研究.[M].鲍亦冈等著;.地质出版社.2001,
[9]  
中国大陆根-柱构造.[M].邓晋福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10]  
中国东部北西向构造.[M].李祖武著;.地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