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有机碳对4种耕作措施的响应

被引:26
作者
姬强
孙汉印
王勇
刘帅
王旭东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 土壤颗粒有机碳;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2.035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陕西关中平原中部耕作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深松、旋耕、免耕和统耕作4种耕作方式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深松、旋耕和免耕处理都使土壤颗粒碳(POC)含量增加,但在秸秆还田下相应增加幅度更大,在0-10cm土层颗粒碳增加20.71%~69.25%,表现出深松>旋耕>免耕>传统耕作的顺序,而对其他10-20cm,20-30cm,30-40cm土层的颗粒碳影响较小。在同一种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的与无秸秆还田的相比,深松、旋耕、传统耕作使土壤POC增加了9.17%~26.61%,其中以传统耕作措施的提高幅度最大。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各耕作处理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差异较小,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旋耕促进了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增加,比对照(传统耕作)提高了22.98%。从土壤有机碳的角度考虑,深松和旋耕并结合秸秆还田是较适合于当地土壤条件的耕作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32 / 1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黄土高原旱作农区气候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J].
冯永忠 ;
刘志超 ;
刘强 ;
成敏 ;
杨改河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 (02) :218-223
[2]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樊后保 .
生态环境, 2007, (02) :554-559
[3]   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J].
于建光 ;
李辉信 ;
胡锋 ;
沈英 .
生态环境, 2006, (03) :606-610
[4]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江涛 ;
张斌 ;
彭新华 ;
赖涛 .
土壤学报, 2004, (06) :912-917
[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J].
张金波 ;
宋长春 .
生态环境, 2003, (04) :500-504
[6]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2, (04) :19-29
[7]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8]  
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carbon frac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I. Management-intensive versus extensive grazing[J] . Richard T. Conant,Johan Six,Keith Paustian.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 2003 (6)
[9]   The capacity of soils to preserve organic C and N by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ay and silt particles [J].
Hassink, J .
PLANT AND SOIL, 1997, 191 (01) :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