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证分析——以贵州实践为样本

被引:8
作者
余敏
何缓
机构
[1]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刑罚延续性; 犯罪记录封存; 封存效力; 实证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震惊全国的瓮安"6·28"事件后,贵州探索实施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消除制度,成功处置了涉案未成年人的帮教回归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吸收了实践经验,正式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实践发现,案卷材料的物理封存易于操作,但仅是形式上的封存,非制度设计初心,而封存效力的暧昧不明已成为制约该制度的瓶颈,与相关"国家规定"衔接完善,尽快明确封存犯罪记录的法律后果,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得以立足进而发挥其生命力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2]  
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4]  
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M].崔亚东; 编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5]  
论犯罪与刑罚.[M].(意) 贝卡里亚;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德国刑法教科书.[M].(德) 李斯特; 著.法律出版社.2006,
[7]   社会排斥理论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改革 [J].
姚建龙 .
青年探索, 2015, (02) :73-79
[8]   关于全省法院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有条件消灭制度的调研报告 [J].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课题组 ;
刘玉安 .
山东审判, 2011, (05)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