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 条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被引:33
作者:
肖咏之
齐雨藻
王朝晖
吕颂辉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所
[2] 暨南大学水生所 广州
[3] 广州
[4] 广州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底泥捕捉器;
大亚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4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