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被引:210
作者
陈明星 [1 ,2 ]
叶超 [3 ]
陆大道 [1 ,2 ]
隋昱文 [1 ,2 ]
郭莎莎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 理论内涵; 人的城镇化; 可持续城镇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633 / 64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中国城镇化2050:SD模型与过程模拟 [J].
顾朝林 ;
管卫华 ;
刘合林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 47 (07) :818-832
[2]   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科学问题的思考 [J].
朱诚 ;
姜逢清 ;
吴立 ;
曾蒙秀 ;
贾天骄 ;
周生路 ;
宁越敏 ;
于军 ;
冯学智 .
地理学报, 2017, 72 (04) :633-645
[3]   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定量分析与挑战 [J].
何金廖 ;
黄贤金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1) :112-124
[4]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J].
薛德升 ;
曾献君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94-204
[5]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J].
傅伯杰 ;
冷疏影 ;
宋长青 .
地理科学, 2015, 35 (08) :939-945
[6]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J].
甄峰 ;
秦萧 ;
席广亮 .
地理科学, 2015, 35 (01) :11-18
[7]   区划调整的城市化效应——中山市的案例研究 [J].
刘云刚 ;
靳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8) :1047-1057
[8]   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 [J].
刘卫东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109-1116
[9]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借鉴——面向知行合一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J].
刘云刚 ;
李志刚 ;
黎斌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224-1233
[10]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J].
贺灿飞 ;
郭琪 ;
马妍 ;
范帅邦 ;
赵瑜嘉 .
地理学报, 2014, 69 (08) :120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