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中北部游泳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

被引:10
作者
纪炜炜 [1 ,2 ,3 ]
陈雪忠 [2 ]
姜亚洲 [2 ]
刘勇 [2 ]
胡芬 [2 ]
李圣法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粒径谱; 营养结构;
D O I
10.13233/j.cnki.mar.fish.2011.03.002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11.25±1.0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类群的稳定C、N同位素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种内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线性回归表明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戴氏赤虾(M etapenaeopsisdale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小黄鱼(Larim ichthys polyacti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6种游泳动物体长和1δ3C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脊腹褐虾、小黄鱼、银鲳(Pampusargente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4种动物1δ5N值随体长增加发生显著变化。此外,1δ5N值与种间大小格局也具有显著相关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游泳动物生态位重叠现象明显,种类摄食特化程度不高,营养结构正趋向简单化。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鱼类营养级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J].
纪炜炜 ;
李圣法 ;
陈雪忠 .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17 (04) :878-887
[2]   黄海南部黄鮟鱇摄食生态 [J].
张学健 ;
程家骅 ;
沈伟 ;
刘尊雷 .
生态学报, 2010, 30 (12) :3117-3125
[3]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雷州湾海域主要鱼类营养级的研究 [J].
卢伙胜 ;
欧帆 ;
颜云榕 ;
张军晓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3) :167-174
[4]   长江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J].
李建生 ;
李圣法 ;
丁峰元 ;
程家骅 .
中国水产科学, 2007, (04) :637-643
[5]   东海区小型鱼类生态研究Ⅰ——小型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附视频 [J].
林龙山 ;
郑元甲 ;
刘勇 ;
张寒野 .
海洋科学, 2006, (08) :58-63
[6]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6种对虾食性特征及其营养级研究附视频 [J].
黄美珍 .
台湾海峡, 2004, (04) :481-488
[7]   粒径谱理论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新刚 ;
孙松 .
海洋科学, 2002, (04) :36-39
[8]  
鱼类生态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殷名称 编著, 1995
[9]   Stable isotopic evidence for trophic groupings and bio-regionalization of predators and their prey in oceanic waters off eastern Australia [J].
Revill, Andrew T. ;
Young, Jock W. ;
Lansdell, Matt .
MARINE BIOLOGY, 2009, 156 (06) :1241-1253
[10]   Trophic relationships of juvenile blue crabs (Callinectes sapidus) in estuarine habitats [J].
Dittel, Ana I. ;
Epifanio, Charles E. ;
Fogel, Marilyn L. .
HYDROBIOLOGIA, 2006, 568 (1) :37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