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心理亚健康类型的特征分析

被引:23
作者
周雯 [1 ,2 ]
徐瑞妤 [1 ,2 ]
李艳 [1 ,2 ]
魏蕾 [3 ]
原嘉民 [3 ]
杨涛 [4 ]
张嗣博 [5 ]
谢俊明 [6 ]
黄鹂 [1 ,7 ]
杨志敏 [1 ,7 ]
机构
[1] 广东省中医院
[2]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心理门诊
[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4]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亚健康中心
[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6] 浙江省中医院体检中心
[7]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名医工作室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 特征分析;
D O I
10.13820/j.cnki.gdyx.2011.10.012
中图分类号
R395.2 [病理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目的分析亚健康状态人群中心理亚健康类型的特征,为心理亚健康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等籍体检人群进行调研,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纳入分析的2 748例亚健康人群中,心理亚健康最为常见,占57.8%,30~39岁年龄段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最高,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为心理亚健康人群主要组成部分(78.4%)。心理亚健康中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常无缘无故叹气、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较常见的不适状态依次是急躁易怒、疲劳、抑郁苦闷等,情感问题、个人患病或受伤及劳累过度等应激事件是影响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心理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躯体亚健康人群在症状自评因子的多个因子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社会适应性亚健康人群在总症状指数(总分)及10个因子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健康状态中的心理亚健康以30~39岁年龄段、高学历、脑力劳动者为高发人群,而应激事件的发生是心理亚健康产生的重要诱因,因此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时,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心理治疗,减低心理应激导致的不良后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326 / 13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心理亚健康-概念的廓清和诊断标准的选择 [J].
谢东北 ;
林玲 .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01) :8-9
[2]   255名高校教师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分析 [J].
朱焱 ;
张业勤 ;
邓冰 ;
杨姝 ;
伊烨 .
中国学校卫生, 2002, (04) :314-316
[3]   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J].
程然 ;
郭滨 ;
高长玉 ;
马文元 ;
李贺楠 .
医学与哲学, 2002, (06) :63-64
[4]  
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研究.[D].裴雯.贵州师范大学.2006, 11
[5]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张明园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