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腹地高原多年冻土区能量收支各分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31
作者
肖瑶 [1 ,2 ,3 ]
赵林 [1 ,2 ]
李韧 [1 ,2 ]
姚济敏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能量收支; 多年冻土; 季节变化; 净辐射; 感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1 [草原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13 ;
摘要
利用2007年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在唐古拉和西大滩综合观测场的实测资料,计算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2种不同植被下垫面的能量收支各分量,并对其季节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表净辐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主要受到太阳高度角和下垫面状况的影响;地表热通量季节变化同净辐射相似;感热通量春季达到最大,在夏季有所下降,冬季最小,其变化与降水过程,土壤冻融过程,下垫面状况及净辐射变化密切相关;而潜热通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其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制约.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冬春两季地气能量交换以感热传输为主,夏秋两季则是潜热输送占主导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033 / 10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青藏高原北部五道梁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特征 [J].
李韧 ;
赵林 ;
丁永建 ;
杨文 ;
胡泽勇 ;
季国良 .
山地学报, 2007, (06) :664-670
[2]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胡泽勇 ;
石川裕彦 ;
马伟强 ;
MMenenti ;
苏中波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12) :1215-1223
[3]   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研究——GAME/Tibet与CAMP/Tibet研究进展 [J].
马耀明 ;
姚檀栋 ;
王介民 .
高原气象, 2006, (02) :344-351
[4]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J].
马伟强 ;
马耀明 ;
李茂善 ;
Z.(Bob)SU ;
王介民 .
冰川冻土, 2005, (05) :673-679
[5]   我国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近期进展 [J].
吴国雄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1-9+129
[6]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J].
沈志宝 ;
成天涛 ;
王可丽 .
高原气象, 2002, (06) :546-551
[7]   代表中国冻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读《中国冻土》一书 [J].
张廷军 .
冰川冻土, 2002, (03) :331-334
[8]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J].
季国良 ;
时兴和 ;
高务祥 .
高原气象, 2001, (03) :239-244
[9]   青藏高原开发中的冻土问题 [J].
程国栋 ;
赵林 .
第四纪研究, 2000, (06) :521-531
[10]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 [J].
马耀明 ;
塚本修 ;
吴晓鸣 ;
玉川一郎 ;
王介民 ;
石川裕彦 ;
胡泽勇 ;
高洪春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5) :71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