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因素对落后地区村干部的激励效果及其排序——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被引:5
作者
郭斌 [1 ]
王征兵 [1 ]
宁泽逵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村干部; 激励效果; 落后地区;
D O I
10.19337/j.cnki.34-1093/f.2010.05.011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村干部积极性的激励问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研究村干部各激励因素的激励效果及其顺序。研究表明,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代表的落后农村地区,对村干部积极性有着主要影响的因素按照激励效果大小排序依次为:制度、工资(发展机会)、权力以及上级工作压力四方面。落后农村地区对村干部的激励政策应重点放在保障村干部工资兑现率以及适度提高工资水平上,并加强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和规范化村治。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胡荣著, 2001
[12]  
Solidary Groups,I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 .2 Lily L Tsai.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2007
[13]   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 [J].
吴毅 .
管理世界, 2002, (11) :78-85+155
[14]   村组干部的更替与报酬——湖北J市调查 [J].
贺雪峰 ;
王习明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 (02) :7-11
[15]   失范的契约——对一示范性村民自治章程的解读 [J].
于建嵘 .
中国农村观察, 2001, (01) :64-69
[16]   村民自治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 [J].
肖立辉 .
理论与改革, 1999, (04) :10-13
[17]   影响村级治理的主要因素分析——江西省桥下村调查 [J].
郑一平 .
中国农村经济, 1997, (09)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