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金融的激励性监管

被引:26
作者
周昌发
机构
[1] 云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激励相容; 金融监管; 正向激励; 负向激励;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8.04.019
中图分类号
D922.281 [银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给监管机构以及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传统"许可准入式"监管强调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缺乏互动性与沟通性;同样地,传统"信息披露式"监管通过强制被监管者披露信息进而解决信息偏在问题,但成本高,极易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持续创新中的互联网金融施以监管,可引入激励相容的理念,通过建立行政指导制度、正负向激励机制以及签订合规协议,激发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在自愿选择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时,悄然促进金融监管所追求的社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31]   非强制行政的价值分析 [J].
崔卓兰 ;
卢护锋 .
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3) :246-253
[32]   从压制型行政模式到回应型行政模式 [J].
崔卓兰 ;
蔡立东 .
法学研究, 2002, (04) :64-73
[33]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J].
刘作翔 .
中国法学, 2002, (02) :56-71
[34]  
行政法论丛[M]. 法律出版社 , 罗豪才主编, 2001
[35]  
论行政指导[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郭润生, 1999
[36]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 中国物资出版社 , (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 1998
[37]  
行政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罗豪才著, 1996
[38]  
微观规制经济学[M]. 中国发展出版社 , (日)植草益著, 1992
[39]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 商务印书馆[美]罗·庞德,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