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法理力结合说的藩篱——从“依法治国”走向“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被引:2
作者
刘云生
机构
[1]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键词
法; 法律; 理; 力; 术;
D O I
10.16494/j.cnki.1002-3933.2016.09.001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法理力结合说是20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中影响较为深广的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过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站在"全面依法治国"新的历史起点上看,它关于法与法律、"理"与"力"、法的"质"与"本质"等方面的主要观点,存在不少理论问题,也必然对法治实践产生不良影响。突破法理力结合说的藩篱是从"依法治国"走向"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多层次、宽领域、能管用的法治体系;大力发展"法"规范之"术",补齐法治建设短板,推动"法"良好运行;更新"法"观念,着力培育"理"、"术"、"力"相结合的法治文化,最终实现"法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夙愿,是全面依法治国标志性、引领性和关键性的抓手。
引用
收藏
页码:2 / 1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组织法制建设 [J].
柴振国 ;
赵新潮 .
河北法学, 2015, 33 (04) :29-42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三个重要问题 [J].
孙国华 .
国家治理, 2014, (19) :5-7
[3]   法是理与力的结合:再访法的概念 [J].
李佳明 .
中州学刊, 2013, (08) :55-60
[4]   “内容与形式”关系考辨 [J].
潘志新 .
前沿, 2011, (11) :61-65
[6]   论质与本质 [J].
李霄山 .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1) :44-45
[7]   关于“法”与“法律”的区别的对话 [J].
孙国华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 (02) :1-3
[8]   法是“理”与“力”的结合 [J].
孙国华 ;
许旭 .
法学家, 2001, (03) :30-36
[9]  
法律关系的元形式——分析法学方法论之基础[J]. 王涌.北大法律评论. 1998(02)
[10]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M]. 群众出版社 , 孙国华,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