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河西走廊东部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特征
被引:14
作者:

李玲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李岩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2] 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
[3]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东部;
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1.6 [降水、降雪];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利用196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五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不同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河西走廊东部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均呈增加趋势,小雨日数增长率最大;其中民勤、古浪、永昌、乌鞘岭雨日呈增多趋势,而凉州区为减少趋势。年降水强度也呈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大雨强度的增大,中雨强度有变小的趋势;其中民勤、凉州区、永昌、乌鞘岭降水强度一致为增加趋势,古浪降水强度为减弱的趋势。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数由南向北均呈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东部降水强度中心在南部山区的古浪,强度最弱的是中部凉州区,20世纪80年代河西走廊东部多小雨事件,90年代2、1世纪初的200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多中雨和大雨事件;200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小雨、大雨强度最强,而中雨强度最弱。
引用
收藏
页码:254 / 2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祁连山东、西部夏季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J].
陈少勇
;
董安祥
;
韩通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715-719

陈少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董安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韩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白银市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J].
任国玉
;
郭军
;
徐铭志
;
初子莹
;
张莉
;
邹旭凯
;
李庆祥
;
刘小宁
.
气象学报,
2005, (06)
:942-956

任国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郭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徐铭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苏省气象局苏州市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初子莹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张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邹旭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李庆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候资料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刘小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候资料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近50年来黑河山区汇流区温度及降水变化趋势
[J].
蓝永超
;
丁永建
;
康尔泗
.
高原气象,
2004, (05)
:723-727

蓝永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丁永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康尔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4]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何金海
;
虞俊
.
气象学报,
2004, (02)
:228-236

王遵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何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虞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气象学院
[5]
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极端气候的趋势分析
[J].
龚道溢
;
韩晖
.
地理学报,
2004, (02)
:230-238

龚道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韩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6]
半个世纪以来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
[J].
薛燕
;
韩萍
;
冯国华
;
不详
.
干旱区研究 ,
2003, (02)
:127-130

薛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

韩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

冯国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
[7]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J].
李栋梁
;
魏丽
;
蔡英
;
张存杰
;
冯建英
;
杨青
;
袁玉江
;
董安祥
.
冰川冻土,
2003, (02)
:135-142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蔡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冯建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杨青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袁玉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董安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
黑河流量和祁连山气候的年代际变化
[J].
李栋梁
;
冯建英
;
陈雷
;
刘洪兰
;
张杰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2)
:104-110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冯建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陈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刘洪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张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不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9]
陕甘宁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
[J].
杨新
;
延军平
.
干旱区研究,
2002, (03)
:67-70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延军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西安
[10]
祁连山北麓出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蓝永超
;
仵彦卿
;
康尔泗
;
张济世
;
胡兴林
.
兰州大学学报,
2001, (04)
:125-132

蓝永超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仵彦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康尔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张济世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

胡兴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