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潜力分析

被引:21
作者
高林 [1 ,2 ]
周雁 [3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能源学院
[2] 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
[3]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烃源岩; 海相地层; 中生界; 古生界; 油气资源; 扬子区;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9.03.01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新建立的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对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分布层位和岩性,详细论述了各层位烃源岩的特点,提出了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区块。中下扬子区震旦系—三叠系可划分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共6套主力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和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中、下扬子区都有分布,面积广泛,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在局部发育,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在下扬子区分布,这3套烃源岩属地区性主力烃源岩。中扬子区下志留统、下三叠统烃源层生烃量以石柱—万县复向斜最大,利川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上震旦统—奥陶系烃源层以宜都—鹤峰复背斜的生烃量最大,花果坪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下扬子区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作用明显,白垩纪—新近纪部分层系仍然是有效烃源岩。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3+114 +11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1]   塔里木盆地北部常规原油形成机制 [J].
陈正辅 ;
翟晓先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1) :52-58
[12]  
江苏下扬子区下古生界源岩二次生烃[J]. 陈安定.南方油气. 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