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本位论”反思

被引:12
作者
姚先国
机构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企业本位; 个体本位; 改革; 制度性基础设施;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04.04.010
中图分类号
F270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企业本位论”对我国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企业不是真正的权利主体,而是许多权利主体通过契约关系组成的复杂结构。必须进一步明晰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的个体权利,理清企业内部权利关系,才能建立起高效运行的企业治理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企业本位论”应转化为“个体本位论”,从着重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转为重点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把产权界定、人权保障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J].
周其仁 .
经济研究, 1996, (06) :71-80
[2]   关于产权的理论 [J].
哈罗德·德姆塞茨 ;
银温泉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0, (06) :49-55
[3]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J].
柳随年 .
经济研究, 1980, (01) :3-10
[4]   企业本位论 [J].
蒋一苇 .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01) :21-36
[5]  
制度、契约与组织[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法)梅纳尔编, 2003
[6]  
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胡鞍钢主编, 2002
[7]  
治理机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奥利弗·E.威廉森(OliverE.Williamson)著, 2001
[8]  
国有企业改革与战略性重组[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何诚颖, 2000
[9]  
企业的经济性质[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美)路易斯·普特曼(LouisPutterman), 2000
[10]  
比较经济体制分析[M].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姚先国,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