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过程海气热通量交换特征
被引:13
作者:
蒋迪
[1
]
黄菲
[1
,2
]
郝光华
[1
]
黄健
[2
]
吕卫华
[3
]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海洋气象联合开放实验室
[3] 茂名市气象局
来源: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南海土台风;
合成;
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4 [热带气象];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85—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定义生成于南海范围内并且发展强度达到热带风暴(TS)等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为南海土台风,统计了南海土台风的季节演变特征,发现南海生成的TC约有68%发展成为土台风,其强度普遍较弱且与TC生成纬度和路径均有关。其频数的季节变化呈双峰结构,5月和7—9月是南海土台风的高发期。结合同期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1°×1°客观分析海气通量(WHOIOAFlux)日平均资料,分析了南海土台风生成及发展各阶段的海气热通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土台风形成过程中,海洋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逐日递增,台风眼南侧的海洋为台风形成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随着台风发展热通量高值区都沿顺时针方向向台风北侧传播,体现了台风外围涡旋罗斯贝波的能量频散特征,土台风形成后,热通量的加强不再明显。在土台风整个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净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三者的变化较为一致,以潜热对净热的贡献为主,最大热量交换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南半圆,可能与南海西南季风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88 / 896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