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周婷
彭少麟
任文韬
机构
[1] 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水体恢复; 景观格局; 东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系统软件Arc GIS对东江主干边缘做10km的缓冲区。以Fragstats为工具,利用景观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重点分析了各景观相关要素及景观整体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a的变迁,东江水体斑块面积占河岸带景观面积的比例增加,水体连通性加强,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体现了在景观格局上流域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河岸带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会有助于流域的水土保持;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整个河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空间连通性相对增加。以上3种因素都会对水体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这可以从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形状更加规则等景观格局特征看出,反映了人类干扰还在增强,无疑会对水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分析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可以看出,东江河岸带水体恢复有一定成效,但是恢复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要注重植被质量的优化,改善植被的空间配置结构和种类搭配。城市规划中对建成地的选择要考虑河岸带的特殊性。水体的恢复要在景观水平上采取恢复措施,注重多因子的协调整合,改善流域尺度的景观格局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论河流生态修复 [J].
倪晋仁 ;
刘元元 .
水利学报, 2006, (09) :1029-1037+1043
[2]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与生态化建设途径分析 [J].
陈云霞 ;
许有鹏 ;
李嘉峻 .
科技通报, 2006, (03) :299-303
[3]   东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J].
石教智 ;
陈晓宏 ;
吴甜 .
水电能源科学, 2005, (05) :8-10+5
[4]   泾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对流域径流的调节作用 [J].
索安宁 ;
于波 ;
王天明 ;
王辉 ;
葛剑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4) :40-43
[5]   泾河沿岸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毕晓丽 ;
周睿 ;
刘丽娟 ;
洪军 ;
王兮之 ;
王辉 ;
索安宁 ;
葛剑平 .
生态学报, 2005, (05) :1041-1047+1238
[6]   流域生态学及模型系统 [J].
陈求稳 ;
欧阳志云 .
生态学报, 2005, (05) :1184-1190+1239
[7]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J].
董哲仁 .
水利学报, 2004, (10) :1-6
[8]   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对东江流域水循环的影响 [J].
王渺林 ;
夏军 .
人民珠江, 2004, (02) :4-6+15
[9]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 [J].
李秀珍 ;
布仁仓 ;
常禹 ;
胡远满 ;
问青春 ;
王绪高 ;
徐崇刚 ;
李月辉 ;
贺红仕 .
生态学报, 2004, (01) :123-134
[10]   内陆水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J].
任海 ;
张倩媚 ;
彭少麟 .
热带地理, 2003, (01) :2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