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空间格局与地震破坏评估

被引:16
作者
彭怡 [1 ]
王玉宽 [1 ]
傅斌 [1 ]
马飞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生态系统功能; 碳储存; 汶川地震; GI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建立汶川地震灾区碳储存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平台计算了灾区四大碳库(地上部分碳、地下部分碳、死亡有机碳和土壤碳)碳储存密度,分析了碳储存空间格局和规律。结果表明:灾区碳储存总量3.97×108t,平均碳密度52.2t/hm2,其中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碳密度和碳储存最高。碳储存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大于35°地区碳储存量达1.3×108t,占灾区碳存总量的33.9%。碳储量随海拔增加呈现波动的曲线,0—750m区域碳储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750—1750m区域段碳储量因地震对植被的破坏出现下降,然后又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3250m时出现碳储存量高峰,储碳量达7273t,之后又逐渐下降。此外,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灾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得出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总体减少为9.98×106t,而地震对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导致的碳储存降低,其中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彭州和什邡的北部山区,并沿龙门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研究结果直观反映了灾区碳储量空间格局,为决策者实施破坏区植被恢复策略以及地震灾区碳管理等提供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98 / 80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RS/GIS的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研究 [J].
徐少君 ;
曾波 ;
苏晓磊 ;
类淑桐 ;
刘建辉 .
生态学报, 2012, 32 (07) :2174-2184
[2]   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固定估算 [J].
吴丹 ;
邵全琴 ;
李佳 ;
刘纪远 .
生态学报, 2012, 32 (01) :142-150
[3]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J]. 彭守璋,赵传燕,郑祥霖,许仲林,何磊.应用生态学报. 2011(07)
[4]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唐宵 ;
张国庆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5115-5121
[5]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J].
Fang JingYun ;
Guo ZhaoDi ;
Piao ShiLong ;
Chen AnPi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 50 (09) :1341-1350
[6]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7]   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研究进展 [J].
陈光水 ;
杨玉盛 ;
刘乐中 ;
李熙波 ;
赵月彩 ;
袁一丁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01) :34-42
[8]   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J].
黄玫 ;
季劲钧 ;
曹明奎 ;
李克让 .
生态学报, 2006, (12) :4156-4163
[9]   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格局研究概述 [J].
吕超群 ;
孙书存 .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05) :692-703
[10]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J].
宇万太 ;
于永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2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