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

被引:120
作者
黄玫
季劲钧
曹明奎
李克让
机构
[1] 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北京
关键词
生物量; 根茎比; AVIM2;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应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在0.1°×0.1°经纬度网格上估算了中国区域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以及根茎比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植被生物量和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水热限制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植被总生物量、地下和地上生物量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即在暖湿的东南和西南地区生物量大,而在干冷的西部地区生物量小。同类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有显著区域差异,气温高、降水量大的区域植被生物量大;低温和干旱地区的植被生物量小。除灌木以外,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空间分布受水分的影响大于温度。中国区域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全国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一线为界线,界线东南植被根茎比较小;界线以西,植被根茎比较大。植被根茎比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土壤湿度和年降水量显著反相关,水分因子对根茎比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温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156 / 416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土壤质地分类特征提取与数据融合 [J].
张时煌 ;
彭公炳 ;
黄玫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1) :65-79
[2]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表植被特征参数反演 [J].
张时煌 ;
彭公炳 ;
黄玫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1) :80-91
[3]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4]   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Ⅰ.物理通量和参数 [J].
吕建华 ;
季劲钧 .
大气科学, 2002, (01) :111-126
[5]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
[6]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罗承文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3) :238-244
[7]   一个植物冠层物理传输和生理生长过程的多层模式 [J].
季劲钧 ;
胡玉春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02) :25-37
[8]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9]  
Increased Carbon Sink in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J] . Jari Liski,Alexander V. Korotkov,Christopher F. L. Prins,Timo Karjalainen,David G. Victor,Pekka E. Kauppi.Climatic Change . 2003 (1)
[10]  
Dynamics of Russian Forests and the Carbon Budget in 1961–1998: An Assessment Based on Long-Term Forest Inventory Data[J] . Anatoly Shvidenko,Sten Nilsson.Climatic Change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