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冬季黄河中游一次由旱转雨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7
作者
赵桂香 [1 ,2 ]
秦春英 [3 ]
赵彩萍 [4 ]
张运鹏 [5 ]
董文晓 [1 ]
范英东 [6 ]
机构
[1] 山西省气象台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
[3] 山西省气象影视中心
[4] 山西省太原市气象局
[5]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6] 黄委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熵; 干侵入; 中尺度辐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针对2009年2月7~8日持续干旱近百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转折性雨雪天气,利用实况资料计算了等熵温度梯度、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分析了熵分布及演变、干侵入、水汽场特征等,结果表明:(1)这次降水出现在500hPa环流形势平直,极地冷空气活动较弱,在地面回流高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背景下,系统浅薄,降水量级难以把握。(2)熵诊断揭示,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的出现对未来12~24h强降水有先兆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出现在500hPa等熵梯度大值区与700hPa温度露点差<3℃的叠加区。(3)水汽诊断表明,强降水出现前,黄河中游及其上游西南地区的可降水量显著增加,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水汽的积聚,而降水开始后,低空超低空东南急流则是水汽的主要补充来源;强降水并不是出现在水汽通量大值区内,而是在水汽通量大值区西北侧、等值线密集带附近,同时又有风辐合的区域。(4)这次雨雪过程中,干冷空气主要来自对流层高层,在雨雪区上空的垂直分布呈"漏斗"状,该过程中从贝加尔湖地区南下的西北和东北气流沿漏斗壁下滑向低层传播;而中低层湿区呈倒扣的"碗状"向上伸展,中低层西南和东南两支暖湿气流沿"碗壁"爬升,在对流层中层耦合加强,与干冷空气交汇,产生强降水。(5)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干侵入,使得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有利于其前方西南急流的稳定加强和对流性不稳定的持续发展,是导致强降雪持续、增幅的重要原因。(6)强降水出现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稳定加强期间,降水落区在辐合区及其东南侧;辐合区内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使熵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的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64 / 87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干侵入强度指数的表征及其物理意义 [J].
姚秀萍 ;
彭广 ;
于玉斌 .
高原气象 , 2009, (03) :507-515
[2]   干冷空气侵入在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性降雪中的作用 [J].
乔林 ;
林建 .
气象, 2008, (07) :27-33
[3]   一次回流与倒槽共同作用产生的暴雪天气分析 [J].
赵桂香 .
气象, 2007, (11) :41-48
[4]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李新生 .
高原气象, 2007, (03) :615-623
[5]   与梅雨锋上低涡降水相伴的干侵入研究 [J].
姚秀萍 ;
吴国雄 ;
赵兵科 ;
于玉斌 ;
杨贵名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3) :417-428
[6]   陕西一次槽前强对流风暴的诊断分析 [J].
刘勇 .
高原气象 , 2006, (04) :687-695
[7]   “强降水和黄海气旋”中的干侵入分析 [J].
杨贵名 ;
毛冬艳 ;
姚秀萍 .
高原气象, 2006, (01) :16-28
[8]   气旋发展中平流层空气干侵入现象分析 [J].
张伟 ;
陶祖钰 ;
胡永云 ;
王洪庆 ;
黄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61-67
[9]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J].
姚秀萍 ;
于玉斌 .
大气科学, 2005, (06) :131-143
[10]   干侵入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J].
于玉斌 ;
姚秀萍 .
气象学报, 2003, (06) :769-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