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三阶段发展过程的观测结果与理论(英文)

被引:30
作者
冯德益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异常; 观测结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以我国一系列强震及中强震前的丰富的前兆观测资料为基础,发现并研究了地震前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α阶段总的说来是前兆从震源区向外围地区发展的一个较长的阶段。β阶段表现出地震前兆有一个快速的发展,因而前兆几乎在各处同时出现。在γ阶段上,地震前兆则从外围地区向震源区发展与恢复。然后就要出现临震异常阶段,最后发生主震。 用量纲分析方法得出并讨论了前兆时间T与未来地震的震中距R及震级M之间的以下一般关系式,其经验系数m,C1,C2应在不同具体情况下分别定出:M=C1l?(TRm)+C2 为了解释所述的地震前兆的三阶段发展过程,文中研究了一个简单的震源孕育物理模式。该模式引用了流体(水)扩散引起失稳及震前的非地震滑动引起波动状长周期形变的概念,而地震前兆的三个发展阶段则可以与地震孕育过程的三个相应阶段相联系。 根据本文所得的结果,地震预报的三个阶段可以在物理基础上来进行划分。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2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震源孕育的数学物理模式与波速异常的理论解释 [J].
冯德益 ;
林命周 ;
顾瑾平 .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04) :19-34
[2]   流体(水)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J].
林命週 ;
马波 ;
仇志荣 ;
梅安新 .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2) :171-181
[3]  
Search for precursors of the 1974 Izu-Hanto-oki earthquake, Japan[J] . Masakazu Ohtake.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76 (6)
[4]  
Dilatancy model and empirical formulas for an earthquake area[J] . T. Rikitake.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