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水分补排关系

被引:5
作者
林欢 [1 ,2 ]
许秀丽 [1 ,2 ]
张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土壤水; 根系层; 水分补排过程; 鄱阳湖湿地; GSPAC系统; HYDRUS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 [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湿地水分在地下水含水层-土壤-植物-大气界面的运移和转换是维持能量和营养物平衡的重要环节,水分运移是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关键.数值模型模拟已成为水分运移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限于复杂的湿地自然条件及有限的监测手段,部分界面水分通量连续动态变化数据的获取及定量化工作较为困难,目前应用数值模拟法于湿地水分运移研究的案例仍不多见.本文以鄱阳湖典型湿地为研究区,构建垂向一维数值模型,阐释了湖泊水位显著季节性变化条件下,湿地水分在不同界面的传输过程,量化了湿地水分的补排关系.结果表明:(1)界面水分通量季节性差异大,降雨入渗地面和根系层水分渗漏均对降雨变化响应敏感,主要集中在4—6月,分别占年总量(1450和1053 mm)的65%和73%.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年总量为176和926 mm,土面蒸发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植物蒸腾还与植物生长特征有关,均集中在7—8月,分别占年总量的30%和47%.深层土壤向浅层根系层的水分补给集中发生在地下水浅埋时段6—8月,占年总量(609 mm)的76%;(2)湿地植物根系层水分补排受鄱阳湖水位季节性波动影响显著.除丰水期(7—9月)主要补给为深层土壤水外,退、枯、涨水期的主要补给均为降水入渗.涨水期(4—6月)和枯水期(12—3月)的主要排泄为根系层水分渗漏,丰水期以植物蒸腾排泄为主,退水期(10—11月),土面蒸发与植物蒸腾为主要排泄,且比重相当.本文定量了鄱阳湖典型湿地不同界面水分连续交换关系,区分了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辨析了各界面水分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水分在湿地生态系统地下水含水层-土壤-植物-大气界面的相互作用机制,认识湖泊洲滩湿地水量平衡,为揭示湖泊水情变化对湿地生态的可能影响提供依据,为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重要方法和理论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60 / 175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基于Hydrus-1D模型的太湖流域农田系统水分渗漏和氮磷淋失特征分析 [J].
赖晓明 ;
廖凯华 ;
朱青 ;
吕立刚 ;
徐飞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09) :1491-1498
[2]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湿地三次生态补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J].
刘波 ;
彭相楷 ;
束龙仓 ;
彭勃 ;
王瑞玲 .
湿地科学, 2015, 13 (04) :393-399
[3]   鄱阳湖流域河水、湖水及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分析 [J].
陈建生 ;
彭靖 ;
詹泸成 ;
张时音 .
水资源保护, 2015, 31 (04) :1-7
[4]   2003~2009年鄱阳湖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冯徽徽 ;
刘元波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02) :241-250
[5]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对极端水情变化的响应 [J].
游海林 ;
徐力刚 ;
姜加虎 ;
许加星 ;
邓建明 ;
王晓龙 .
生态学杂志, 2013, 32 (12) :3125-3130
[6]   鄱阳湖流域水文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李云良 ;
张奇 ;
李相虎 ;
姚静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10) :1339-1347
[7]   基于MODIS的鄱阳湖湿地植被变化及其对水位的响应研究 [J].
叶春 ;
刘元波 ;
赵晓松 ;
吴桂平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06) :705-712
[8]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关系 [J].
张丽丽 ;
殷峻暹 ;
蒋云钟 ;
王浩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 (06) :768-775
[9]   基于Hydrus-1d模型的农田SPAC系统水分通量估算——以山西省运城市董村农场为例 [J].
王鹏 ;
宋献方 ;
袁瑞强 ;
韩冬梅 ;
张应华 ;
张兵 ;
李保国 .
地理研究, 2011, 30 (04) :622-634
[10]   Hydrus-1D模型在田间水循环规律分析中的应用及改进 [J].
马欢 ;
杨大文 ;
雷慧闽 ;
蔡建峰 ;
楠田哲也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3)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