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减排实现的影响因素和当前挑战——基于技术进步的视角

被引:228
作者
杨莉莎 [1 ]
朱俊鹏 [2 ]
贾智杰 [2 ]
机构
[1] 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2]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
关键词
分解分析; 技术进步; 二氧化碳排放; 反弹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在引入指数分解与生产理论分解相结合的综合分解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各大产业二氧化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计算了各驱动因素的碳排放变动效应,从数量上明确了技术进步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致性宏观二氧化碳反弹效应研究框架,定量分析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2005—2015年期间,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理论减排率为5.66%,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和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2)中国宏观经济层面基于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平均为62%,实际减排率为2.1%。(3)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反弹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但差异有逐渐收敛的趋势;现阶段解决中国碳排放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分步解决。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32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巴黎协定》中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综合评估与政策选择 [J].
莫建雷 ;
段宏波 ;
范英 ;
汪寿阳 .
经济研究, 2018, 53 (09) :168-181
[2]   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 [J].
林伯强 ;
李江龙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9) :84-107+205
[3]   中国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再估算:1978—2011 [J].
宗振利 ;
廖直东 .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3) :8-16
[4]   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 [J].
林伯强 ;
邹楚沅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5) :81-95+205
[5]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世界经济, 2014, 37 (04) :69-87
[6]   为什么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同步增长——基于回弹效应的解释 [J].
查冬兰 ;
周德群 ;
孙元 .
系统工程, 2013, (10) :105-111
[7]   我国能源生产率增长的动力何在——基于距离函数的分解 [J].
林伯强 ;
杜克锐 .
金融研究, 2013, (09) :84-96
[8]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 [J].
王锋 ;
冯根福 ;
吴丽华 .
经济研究, 2013, 48 (08) :143-155
[9]   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 [J].
孙广生 ;
黄祎 ;
田海峰 ;
王凤萍 .
经济研究, 2012, 47 (09) :99-112
[10]   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排放强度研究前沿理论综述 [J].
杜刚 ;
孙作人 ;
苗建军 .
经济学动态, 2012, (04)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