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行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光环境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35
作者
郑亭 [1 ]
陈溢 [1 ]
樊高琼 [1 ]
李金刚 [1 ]
李朝苏 [2 ]
荣晓椒 [1 ]
李国瑞 [1 ]
杨文钰 [1 ]
郭翔 [3 ]
机构
[1] 不详
[2]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5]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6] 不详
关键词
株行配置; 带状条播; 小麦; 光环境; 倒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旨在筛选四川丘陵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的株行配置方式。【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紧凑型川农27和半紧凑型绵麦367,副区为带宽2 m和种植密度150×104hm-2固定情况下的7种行数和行距配置方式,即每带种植5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20 cm(CK,传统"双三零"模式)、每带3行和行距30 cm+30 cm(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35 cm(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40 cm(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20 cm+20 cm(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30 cm+20 cm(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40 cm+20 cm(F4-3),研究减少种植行数和扩大行距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透光率、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透光率与抗倒伏性能间的关系。【结果】两品种表现一致,带状小麦边行抗倒伏性能显著高于内行,内行抗倒伏性能与群体透光率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为3或4行,再增大行距后,群体透光率显著提高,边行与内行的抗倒伏性能均得到改善,内行优化效果尤为显著,表现为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增多,基部第二节间缩短变粗,茎壁加厚,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节间干密度、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提高,倒伏指数减小,边行优势减弱,群体更为均衡,田间不易发生倒伏,且成穗数及产量增加。CK的边行茎秆质量最优,抗倒伏能力最强,但内部透光率最低,内行茎秆质量严重劣化,以中间行最为显著,边行优势最强,田间倒伏率高,且产量低于F3-3和F4-3,仅与F3-2和F4-2相当。【结论】四川丘区带状机播小麦高产抗倒最佳株行配置方式为种植3行行距40 cm+40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40 cm+20 cm,其次为种植3行行距35 cm+35 cm或种植4行行距20 cm+30 cm+20 cm,以上均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571 / 15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小麦株型与田间透光率关系研究 [J].
张立全 ;
张其鲁 .
潍坊学院学报, 2006, (06) :95-98
[22]   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与生态效应 [J].
刘安能 ;
刘祖贵 ;
周新国 ;
孟兆江 ;
陈金平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5, (06) :471-476
[23]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指数的影响 [J].
李金才 ;
尹钧 ;
魏凤珍 .
作物学报, 2005, (05) :662-666
[24]   小麦生长后期群体光截获量及其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J].
陈雨海 ;
余松烈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3, (05) :730-734
[25]   小麦品种茎秆的质量及解剖学研究 [J].
王勇 ;
李晴祺 ;
李朝恒 ;
李安飞 .
作物学报, 1998, (04) :452-458+516
[26]   冬小麦边际效应的研究──Ⅱ.播种密度与小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 [J].
赵秉强 ;
余松烈 ;
李凤超 ;
于振文 .
耕作与栽培, 1997, (05) :12-16
[27]   二四畦小麦玉米套种共生期的气候生态效应与小麦边际效应分析 [J].
宋吉作,逄焕成,隋方功,蒋家慧,刘光亮 .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5, (02) :118-120+133
[28]   间套复种小麦品种的选育 [J].
杨兆生 ;
鲍思敬 ;
许红霞 .
麦类作物学报, 1993, (06)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