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

被引:21
作者
杨晓霞 [1 ]
蒋义芳 [2 ]
胡顺起 [3 ]
姜鹏 [1 ]
高留喜 [1 ]
华雯丽 [4 ]
机构
[1] 山东省气象台
[2] 江苏省气象台
[3] 山东省临沂市气象台
[4]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强降水; 西风槽; 低涡暖式切变线; 干冷空气;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低压; 对流云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鲁南极强降水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由500 hPa西风槽、850 hPa暖式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产生。强降水发生前,中低层湿层深厚且有弱的水汽辐合,大气对流不稳定,并有较高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暖式切变线辐合、暖平流以及中高层正涡度平流、侧向辐合和倾斜涡度发展,使垂直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发展;低层东南气流与高空槽配合产生次级环流,其上升支使上升运动增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并产生强对流,造成强降水。强降水期间,中高层弱冷空气侵入使对流加强和降水强度加大。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地面加热和冷却不均匀导致低压倒槽中小尺度温度梯度加大,极端强降水中心出现在小尺度温度梯度区。强降水由长条形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北端发展的圆形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自西向东缓慢移动,在回波强度图上表现为气旋性向北汇合的带状强回波。
引用
收藏
页码:224 / 23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俞小鼎 .
气象, 2012, 38 (11) :1313-1329
[2]   三种不同天气系统强降水过程中分钟雨量的对比分析 [J].
盛杰 ;
张小雯 ;
孙军 ;
毛冬艳 ;
谌芸 ;
朱文剑 .
气象, 2012, 38 (10) :1161-1169
[3]   2011年“6.12”闽西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J].
蔡菁 ;
冯晋勤 ;
刘瑞 ;
姚建岩 .
暴雨灾害, 2011, 30 (04) :349-357
[4]   2008年7月22日梅雨锋西段襄阳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J].
谌伟 ;
岳阳 ;
邓红 ;
张家国 .
暴雨灾害, 2011, 30 (03) :210-217
[5]   庐山夏季强降水与台风活动关系分析 [J].
马晓琳 ;
马中元 ;
黄水林 ;
叶小峰 ;
肖云 .
暴雨灾害, 2011, 30 (02) :177-181
[6]   浙江沿海地区一次东风扰动暴雨的成因分析 [J].
张建海 ;
张海燕 ;
曹艳艳 .
暴雨灾害, 2011, 30 (02) :153-160
[7]   湘东南地形对“碧利斯”台风暴雨增幅作用的分析 [J].
叶成志 ;
李昀英 .
暴雨灾害, 2011, 30 (02) :122-129
[8]   2009-08-17山东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及地形作用分析 [J].
高留喜 ;
王彦 ;
万明波 ;
刘畅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2) :239-245
[9]   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研究 [J].
卓鸿 ;
赵平 ;
任健 ;
刘爱梅 ;
杨芙蓉 .
气象学报, 2011, 69 (02) :263-276
[10]   2009年5月9—10日华北南部强降水天气分析 [J].
杨晓霞 ;
周庆亮 ;
郑永光 ;
刘鑫华 ;
周晓霞 .
气象, 2010, 36 (06)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