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球茎萌发与形成过程的生化变化

被引:10
作者
朱世东
李曙轩
机构
[1] 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
[2] 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 安徽农学院园艺系
关键词
球茎; 成熟; 地下茎; 生化变化; 转化酶活性; 匍匐茎; 淀粉含量; 淀粉酶; 形成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分析了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f.)种用球茎在萌发、新球茎形成过程以及匍匐茎中碳水化合物组分和转化酶、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种用球茎萌发时,贮藏态养分不断转化为可利用态养分,淀粉逐渐减少,而糖逐渐增加。在新球茎形成过程初期,其内部的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在杭州地区,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球茎的淀粉迅速积累期。但到球茎成熟后。淀粉含量又开始下降。这种变化被认为与形成过程的温度有关。 不论是分株型匍匐茎还是球茎型匍匐茎,在生长过程中,糖类均不断增加,其中以还原糖增加最多,而果糖较少。在球茎中则还原糖、葡萄糖及果糖均逐渐减少,而蔗糖则大为增加。 在生长过程中各器官中的转化酶活性前期有所上升,但后期不断下降,而淀粉酶活性不断增高,其中以球茎中淀粉酶增加最多,而匍匐茎中则增加不多。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水生作物栽培.[M].曹侃等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  
植物生理学室内实验法.[M].[美]P·B·考夫曼等 著;陈小彭等 译.科学出版社.1981,
[3]   叶片光合产物输出的抑制与淀粉和蔗糖的积累 [J].
夏叔芳 ;
于新建 ;
张振清 .
植物生理学报, 1981, (02) :135-142
[4]   薯类作物块根块茎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附视频 [J].
李曙軒 ;
寿誠学 .
浙江农业科学, 1964, (11) :55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