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

被引:71
作者
刘晓利
何园球
李成亮
王艳玲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北京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水稳性团聚体; 物理性质; 红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肥力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肥力水平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以旱地土壤含量最低,林地土壤最高。不同肥力水平下,林地、果园、水田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均为:高肥力>低肥力。说明随土壤肥力的逐渐增高,有机质胶结物质含量增加,有利于形成更多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土粒密度、土壤孔隙度)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规律也不一致。但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59 / 46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12]   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影响 [J].
章明奎 ;
徐建民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03) :44-49
[13]   红壤团聚体力学和酸碱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J].
胡国成 ;
章明奎 ;
韩常灿 .
浙江农业科学, 2000, (03) :23-25
[14]   低丘红壤林地开垦利用过程中土壤肥力退化的数值分析 [J].
章明奎 .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101-106
[15]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16]   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 [J].
陈恩凤 ;
周礼恺 ;
武冠云 .
土壤学报, 1994, (01) :18-25
[17]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
姚贤良 ;
许绣云 ;
于德芬 .
土壤学报, 1990, (01)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