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基于政策信号理论的解释
被引:2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徐浩萍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欣
[
2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超
[
1
]
机构
:
[1]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来源
:
金融研究
|
2009年
/ 10期
关键词
:
IPO发行折价;
国有企业;
私有化;
政策信号;
代理成本;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F276.1 [国有企业经济];
F832.51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
1202 ;
120202 ;
1201 ;
020204 ;
0701 ;
070104 ;
摘要
:
IPO发行折价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融资成本。我们发现2002~2005年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折价比非国有企业平均高出29.95%。已有文献大多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则从政策信号理论出发探讨其原因。政策信号理论认为,国有企业较高的IPO折价是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主动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维护长期股权价值的政策主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中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IPO折价较高;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长度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皆不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特别是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发行后长期股权回报显著高于其他企业。这些证据都与政策信号理论一致,而不能完全被代理理论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9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顺才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永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琦
.
管理世界,
2006,
(07)
:132
-138
[2]
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
[J].
刘煜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
刘煜辉
;
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
熊鹏
.
经济研究,
2005,
(05)
:85
-95
[3]
A Review of IPO Activity, Pricing, and Allocations[J] . Jay R.Ritter,IvoWelch.The Journal of Finance . 2002 (4)
[4]
China
[J].
Page, Mike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Page, Mike
.
T&T International,
1998,
30
(05)
[5]
CREDIBLE PRIVATIZATION
[J].
PEROTTI, EC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PEROTTI, EC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
(04)
:847
-859
←
1
→
共 5 条
[1]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顺才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蒋永明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琦
.
管理世界,
2006,
(07)
:132
-138
[2]
股权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国IPO抑价
[J].
刘煜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
刘煜辉
;
熊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
熊鹏
.
经济研究,
2005,
(05)
:85
-95
[3]
A Review of IPO Activity, Pricing, and Allocations[J] . Jay R.Ritter,IvoWelch.The Journal of Finance . 2002 (4)
[4]
China
[J].
Page, Mike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Page, Mike
.
T&T International,
1998,
30
(05)
[5]
CREDIBLE PRIVATIZATION
[J].
PEROTTI, EC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PEROTTI, EC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
(04)
:847
-85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