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混合作用:来自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94
作者
王德滋
谢磊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包体; 壳幔作用;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8.01.003
中图分类号
P588.11 [岩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是导致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形成的主要机制。暗色、细粒且具火成结构的岩石包体是指示岩浆混合作用存在的可靠证据。这些岩石包体具有下列特征:(1)包体常呈等轴状,表明包体岩浆曾以液态球滴状存在于寄主岩浆中;(2)由于基性岩浆温度恒高于酸性岩浆(温度超出约300℃),这类包体常具有淬冷边;(3)包体有时含有反向脉;(4)包体中能见到自寄主岩浆捕获的长石捕虏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典型的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质杂岩(平潭、普陀山、花山—姑婆山)研究实例,认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可用来自深部岩浆房的玄武质岩浆向浅部酸性岩浆房的注入作用来解释。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桂东北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J].
朱金初 ;
张佩华 ;
谢才富 ;
张辉 ;
杨策 .
地球化学, 2006, (05) :506-516
[2]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中的石英闪长质包体:斜长石内部复杂环带研究与岩浆混合史记录 [J].
谢磊 ;
王德滋 ;
王汝成 ;
邱检生 ;
陈小明 .
岩石学报, 2004, (06) :96-107
[3]   闽东南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岩石学证据 [J].
董传万 ;
李武显 ;
陈小明 ;
徐夕生 ;
周新民 .
自然科学进展, 1998, (05) :71-76
[4]  
Late Mesozoic magma mixing in SE-Fujian ——Petrologic evidence from the Pingtan igneous complex[J]. 董传万,李武显,陈小明,徐夕生,周新民.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98(02)
[5]   福建平潭角闪辉长岩结晶过程的矿物学记录 [J].
董传万 ;
徐夕生 ;
陈小明 ;
周新民 .
矿物学报, 1997, (03) :285-290
[6]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樊光明 ;
薛重生 ;
李昌年 ;
张克信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4) :84-90
[7]   广东麒麟新生代玄武质角砾岩筒中岩石包体的研究 [J].
徐夕生,周新民 .
岩石学报, 1995, (04) :441-448
[8]   微粒花岗岩类包体的成因 [J].
王德滋 ;
周新民 ;
徐夕生 ;
姚玉鹏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2, (03) :235-241
[9]  
南岭花岗岩液态分离实验研究[J]. 王联魁,卢家烂,张绍立,杨文金,徐立新.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1)
[10]  
Origin of peraluminous granites and granodiorites, Iberian massif, Spain: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granite petrogenesis[J] . Antonio Castro,Alberto E. Pati?o Douce,L. Guillermo Corretgé,Jesús D. de la Rosa,Mohammed El-Biad,Hassan El-Hmidi.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9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