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被引:66
作者
常运华 [1 ,2 ,3 ]
刘学军 [4 ]
李凯辉 [1 ]
吕金岭 [1 ,2 ]
宋韦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有机氮沉降; 生态效应; 农田养分; 监测网络; 研究进展;
D O I
10.13866/j.azr.2012.06.002
中图分类号
X131.1 [大气污染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含氮化合物从大气中移除并降落到地表的过程称为大气氮沉降(N deposition),它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化石燃料燃烧、氮肥施用、畜禽养殖等人为活动,致使活性氮的排放量增加,这部分氮素最终以干/湿沉降的方式返回到地球表面,以营养源和酸源的形式介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中国是全球氮沉降3大热点地区之一。在简要回顾大气氮沉降的研究历史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大气氮沉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环境氮素损失的评估、氮沉降监测分析方法的改进、有机氮沉降研究与中国氮沉降现状,氮沉降纳入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前景及氮沉降监测网络的发展等方面。鉴于氮沉降研究的复杂性,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辅之以模型模拟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972 / 97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 [1] 北京市区大气氮沉降研究[J]. 王德宣,赵普生,张玉霞,张丽华.环境科学. 2010(09)
  • [2] 用离子交换树脂柱法观测长春市大气氮沉降
    王德宣
    赵普生
    张玉霞
    [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8) : 1013 - 1018
  • [3] 1994~2006年中国人为源大气氨排放时空分布[J]. 董文煊,邢佳,王书肖.环境科学. 2010(07)
  • [4] 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
    袁玲
    周鑫斌
    辜夕容
    黄建国
    [J].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 6095 - 6101
  • [5] 西藏林芝大气有机氮沉降
    邵伟
    张颖
    宋玲
    贾钧彦
    刘学军
    蔡晓布
    [J]. 生态学报, 2009, 29 (10) : 5586 - 5591
  • [6] 环境养分及其在生态系统养分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大气氮沉降为例
    刘学军
    张福锁
    [J]. 干旱区研究, 2009, 26 (03) : 306 - 311
  • [7] 我国NH3-N排放量及空间分布变化初步研究
    王书伟
    廖千家骅
    胡玉婷
    颜晓元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3) : 619 - 626
  • [8] 南京郊区大气氮化物浓度和氮沉降通量的研究
    邓君俊
    王体健
    李树
    谢旻
    樊建凌
    [J]. 气象科学, 2009, 29 (01) : 25 - 30
  • [9] 鼎湖山无机氮湿沉降来源研究
    王茜
    王雪梅
    林文实
    钟流举
    董汉英
    刘海岗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06) : 156 - 160
  • [10] 江西红壤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研究
    王体健
    刘倩
    赵恒
    周静
    樊建凌
    [J]. 土壤学报, 2008, (02) : 280 -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