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中生代钾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剥露机理

被引:64
作者
马昌前
杨坤光
许长海
李志昌
CarlEhlers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武汉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宜昌
[3] DepartmentofGeologyandMineralogy
[4] AboAkademiUniversity
[5] !Abo/Turku
[6] Finland
关键词
碰撞后岩浆作用; 花岗岩成因; 超高压变质作用; 岩石剥露; 大别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已知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中, 大别山是碰撞后花岗岩类侵入作用最为强烈的唯一地区。这里, 中生代的钾玄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侵入岩, 可以依其年龄和组成特征划分为3 组。第 I组, 主要由晚三叠世 (约210 Ma) 二长闪长岩 辉长岩体组成, 它可能是在板片断离过程中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板片断离型); 第 I I组, 由中侏罗世- 早白垩世 (160~120 Ma) 的角闪石英二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 主要是由幔源岩浆的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共同作用的产物 (岩浆底垫型); 第 I I I组, 以白垩纪 (125~95 Ma) 的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代表, 是在热穹窿作用过程中大别杂岩深熔作用和高度演化的产物 (穹窿型)。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通过地幔的剥露可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板片断离有关, 而大规模的岩浆侵位与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剥露相伴出现说明, 岩浆底垫和岩浆漂浮作用可能在大别山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剥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9 / 39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北淮阳金寨—苏仙石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J].
李家振 ;
刘文灿 ;
孙善平 .
现代地质, 1997, (01) :103-111
[2]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抬升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 [J].
简平 ;
马昌前 ;
杨坤光 .
地球科学, 1996, (05) :65-69
[3]   大别山核部罗田穹隆形成的构造及年代学证据 [J].
王国灿 ;
杨巍然 .
地球科学, 1996, (05) :70-74
[4]  
大别造山带冷却年龄的40Ar-39Ar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 陈江峰,谢智,刘顺生,李学明,K.A.Foland.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10)
[5]   大别山地区(安徽)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特征与形成机制 [J].
管运财,高天山,吴海权 .
安徽地质, 1995, (03) :19-28
[6]   华中大别山高压变质地体的形成和差异岩石隆升-剥露:来自火成岩的证据 [J].
马昌前,杨坤光,唐仲华,龙昱 .
地球科学, 1995, (05) :515-520
[7]   大别山区同位素年龄与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的关系 [J].
李世长 ;
陈宗驯 ;
徐万斌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03) :159-164
[8]   大别山腹地燕山期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陈廷愚 ;
牛宝贵 ;
刘志刚 ;
富云莲 ;
任纪舜 .
地质学报, 1991, (04) :329-336+389
[9]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索书田等著, 1993
[10]  
桐柏山-大别山花岗岩类地球化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李石,王彤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