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
被引:77
作者:

张永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石菊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孙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姚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内外动力;
耦合作用;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作用,但是,以往的地质灾害研究偏重于外动力作用,对于外动力与内动力耦合作用的形式,由于缺少直观的实例,只能根据经验感觉进行判断和定性的研究。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在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认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形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在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山区地震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活动断裂和风化作用的耦合、岩土体结构与变形破坏形式的耦合、地震力与地形地貌的耦合以及地震力与地下水的耦合等。采用实例剖析了地震滑坡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认识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汶川5.12地震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J].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2) : 105 - 113王连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崔军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周春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孙东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王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唐哲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华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超算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2]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J].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2) : 151 - 161姚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张永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3] 龙门山北端青川断层附近应力测量与断层稳定性[J]. 地质力学学报, 2009, 15 (02) : 114 - 130彭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马秀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姜景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4] “5·12”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山前地表塌陷成因探讨[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05) : 577 - 583姚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文冬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戴福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王献礼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熊探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
- [5] 汶川5.12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J].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14 (03) : 193 - 200+293王连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周春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孙东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吴珍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王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6] 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9) : 1792 - 1806李晓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李守定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陈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廖秋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 [8] 岩石高边坡发育的动力过程及其稳定性控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08) : 1525 - 1544黄润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 [9]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2) : 109 - 116张永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雷伟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石菊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吴树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王献礼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 [10] 山丹地应力监测站体应变仪的地震效应[J].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2) : 97 - 108彭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马秀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姜景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