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徽州乡村的土地市场、信用机制与关系网络

被引:17
作者
赵思渊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土地市场; 地权交易; 社会关系; 信用机制; 近代乡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060205 ;
摘要
18世纪以来的乡村土地市场发展出完善有序的土地收益分配结构,地权交易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化行为,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地权交易的渠道、形式与信用机制。村落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对地权交易造成不同影响,因此利用关系网络方法研究地权交易,可以反映社会关系网络在土地市场中的意义。以19世纪徽州歙县的两个村落为例,土地交易主要在亲属关系内发生,中人、代笔所代表的信用机制与交易类型相关,中人的信用保障在抵押借贷中更为重要。存在单个强势宗族的村落中,交易形式的偏好更多地受到亲属关系的约束;多个小宗族共居的村落中,亲属关系对选择不同交易形式的影响则较小。此外,半职业化的代笔人似乎也已在交易行为中出现。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