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22
作者
孙静 [1 ,2 ]
王圣瑞 [2 ]
曾清如 [1 ]
焦立新 [2 ]
金相灿 [2 ]
杨苏文 [2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磷形态; 有机质; 洱海;
D O I
10.13198/j.res.2011.11.27.sunj.014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X13 [环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3001 ;
摘要
利用IVANOFF法,研究了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和南部的浅水湖区沉积物w(OM)较高(2.50%~11.72%),而中部的深水湖区沉积物w(TP)较高(710.29~1 961.22 mgkg);沉积物w(OP)为212.71~526.23 mgkg,与w(TP)分布趋势一致;沉积物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为Residual-Po(残渣态有机磷)>Fulvic-P(富里酸结合态有机磷)>HCl-Po(酸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活性有机磷)>Humic-P(腐殖酸结合态有机磷).沉积物w(OM)与w(OP)w(TP),w(Fulvic-P)和w(Humic-P)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w(Residual-Po)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w(NaHCO3-Po)和w(HCl-Po)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洱海沉积物有机磷主要以非活性有机磷(Residual-Po和Humic-P)为主(平均占58.74%),且w(Fulvic-P)占w(OP)的百分比均高于营养水平较高的湖泊,而w(HCl-Po)占w(OP)的百分比相对较低(除E7采样点外).即洱海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特征决定了其生物有效性较低.沉积物有机磷赋存形态特征很可能是上覆水磷浓度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而沉积物w(TOC)w(OP)<200则意味着其有机磷的潜在释放风险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226 / 12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洱海沉积物有机质、铁、锰对磷的赋存特征和释放影响 [J].
张仕军 ;
齐庆杰 ;
王圣瑞 ;
焦立新 ;
金相灿 ;
杨苏文 ;
赵海超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4) :371-377
[2]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腐殖质组分赋存特征 [J].
易文利 ;
王圣瑞 ;
杨苏文 ;
赵海超 ;
金相灿 ;
王国栋 .
湖泊科学, 2011, 23 (01) :21-28
[3]   东部平原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磷的特征 [J].
廖剑宇 ;
王圣瑞 ;
杨苏文 ;
储昭升 ;
金相灿 ;
张宇 ;
曾清如 .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9) :1142-1150
[4]   乌梁素海和岱海的水-沉积物系统中有机磷分布特征 [J].
吕昌伟 ;
何江 ;
毛海芳 ;
梁英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3) :541-545
[5]   滇池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分级特征 [J].
高海鹰 ;
刘韬 ;
丁士明 ;
白秀玲 ;
李宝 .
生态环境, 2008, 17 (06) :2137-2140
[6]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J].
王迪迪 ;
孙耀 ;
石晓勇 ;
徐林梅 ;
孟伟 ;
姜守轩 ;
宋健中 .
生态学报, 2008, (05) :2417-2423
[7]   滇池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初步研究 [J].
毛建忠 ;
王雨春 ;
赵琼美 ;
吴秀萍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03) :229-233
[8]   洱海沉积物磷的化学赋存形态研究 [J].
王雨春 ;
此里能布 ;
马根连 ;
周怀东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02) :150-154
[9]   太湖五里湖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J].
李军 ;
刘丛强 ;
王仕禄 ;
朱兆洲 ;
周志华 ;
肖化云 .
矿物学报, 2004, (04) :405-410
[10]   土壤有机磷研究进展 [J].
赵少华 ;
宇万太 ;
张璐 ;
沈善敏 ;
马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1) :2189-2194